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获取邀请码论坛微信群 |繁體中文

读屏族音乐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用心灵感知世界,用爱心成就未来,欢迎来到读屏族音乐论坛!这里是视障朋友温馨的港湾,也是明眼朋友娱乐的家园。“读屏族”人群是借助读屏工具操作电脑和手机上网的视障朋友(盲人),他们虽然有视力缺陷,但超越常人的听力,使他们对音乐有着自己的执着与珍爱。是音乐让我们相聚,音乐让我们快乐!忘我!陶醉!
查看: 20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 数码时代,PC时代声音审美观念的变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1 22:0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794

    主题

    1351

    帖子

    55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威望
    6248
    魅力
    6165
    金钱
    29740
    注册时间
    2014-11-28
    最后登录
    2024-10-5
    阅读权限
    150

    突出贡献勋章优秀版主勋章版主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7:0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安妮宝贝说:
    本帖最后由 安妮宝贝 于 2015-5-15 17:03 编辑

    有一个问题是近一年来我时常思索的. 现在正式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想引发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
    这个问题大致就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HI-FI声音审美观念从LP时代到数码时代,再到现在的PC时代,正在逐渐地变化. 这个变化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个变化,作为发烧友,都应关注这一现象.
    声音审美观念的变化,是大变化!
    在以LP,磁带为主要HI-FI听音媒体的模拟时代,主流的听音审美观是,人们喜欢音色浓郁,温暖,丰富,生动,柔和的声音. 当时的HI-FI器材也大致是按照这个声音美学来设计的. 纯A类器材由于能提供相对最为醇厚,温暖,柔和耐听的音色,符合这样的美学,是发烧友们追求的目标. 黑胶唱片(LP),开盘式磁带,甚至家用磁带(Cassette),都是符合这一审美哲学的音源媒体(模拟播放媒体).
    1980年代,数码音频实现了商品化,从实验室走出来,迈向大众. 早期的CD机,是按照模拟时代主流的声音审美观来设计的,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普遍具有较为温暖,厚实,自然流畅的特征. 比方"快乐小猪"收藏的那台SONY CDP-101,声音是不是很具有"模拟味"的? 可以问问他.
    现在很多较早期的CD机都影子也找不到了,能找到的机器里,菲利浦的一些机型是经常被人提起的,比方CD850,LHH500,LHH800,LHH900,LHH1000,LHH2000. 这些机型用现在的眼光看,固然声音都不能算好,但它们也都是普遍具有"模拟味"的,体现的还是LP时代的音响审美观.
    SONY和Philips,正是CD音频的两大标准制定者. 是它们共同制定了CD Audio的技术规范与标准,而从它们早期推出的产品来看,声音的审美观,还是反映LP模拟时代的声音美学.
    早期Studer, Revox 的CD机,现在也仍有不少发烧友在寻觅. 它们同样反映出在CD音频的早期阶段,人们的声音审美观仍是以LP,以模拟声为依归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那时的CD机音质很好,水平很高,但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声音特征中,去感觉到当时的CD机,是按照什么样的审美观设计出来的.
    曾几何时(具体我说不上来),人们的音响审美观开始变了. 器材的声音从大的总体上说,也变了. 变得越来越快速,越来越注重解析,音色越来越淡. 原本体现各家厂差异化的个性因素悄然淡去,而被一种具有"快速,中性,高解析"共同特征的所谓"现代声"所取代. 或者说,即使程度尚不足以用到"取代"这个词,也会在声音里越来越多地听到这种"现代声"的痕迹.
    "温暖"?"厚度"? OK,仍有不少人是喜欢温暖的,喜欢声音厚度的,但我们越来越多依靠电子管放大带来的暖意和厚度,来在放大环节里人为添加这样的温暖和厚味. 电子管器材,或者带有电子管输出级的器材,倒是颇为流行.  因为在一个普遍气温下降的HI-FI世界,胆管象是一盏盏明灯,至少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提供一些暖意.
    是的,也许是我们生活的节奏是越来越快了,也许是快餐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及,我们的HI-FI声音审美观也受到了影响. 那种快速,中性,高解析,不追求声音厚度而追求细节多寡,不追求余韵而追求声音干净程度的哲学,开始蔓延到各处.  
    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其结果就是,虽然发烧友的口味仍是活动范围很大的,各有各爱,但HI-FI产品的声音从整体上说变得个性成分淡化了,变得比以前快速,比以前高解析,比以前干净.  缠绵少了,余韵少了,粘滞感少了——那些都是老派的印记了. 现在人们普遍评价声音时考虑的是频响延伸,动态范围,是速度感,爆发力,是透明度,解析力.
    不过请在这里停下来,注意我要说一句话: 对这种HI-FI声音观的变化,我只是在做客观描述. 我主观上并不认为这种变化是"堕落"或者是不好的事情. 变化就是变化. 如果非要执着于老的好,新的不好,那只能做满清遗老了. 我不是满清遗老类型的人.  
    但我仍认为新派审美观也好,老派审美观也好,里面是有共同点的. 有一些东西总是好的,总是美的,而有一些东西,搞过分了,走太远了,总是不好的.
    我前面说的"有一些东西总是好的,总是美的"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自然,柔和,活生的声音,总是好的特质. 而现在回过头来看LP和CD系统的比较,我觉得LP系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它的自然,柔和,活生的声音.  CD系统的声音相比之下更突出解析,细节更加鲜明和清晰,动态更"猛",但与LP系统比,声音有些"板",质感偏硬.  当然CD系统有着远胜LP的信噪比,从可靠性和稳定性上说也要好,这些技术优势我就不谈了,因为基本是废话.  
    CD系统相对于LP的优势,我就不说了,我特别关心的是CD系统的弱势. 对的,CD系统的声音容易偏薄一些,偏硬一些,虽然解析高,但这种是硬调子的解析,细节虽然丰富,却是以硬调子呈现出来的,而优良的LP系统,细节也是丰富的,但声音要柔很多,细节是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呈现的. 主观听感上,LP具有一种很好听的柔和,自然感. 此外,我个人觉得CD系统的声音一般要比LP显得"板"一些. 这个"板"字可以理解为刻板,呆板. 优秀的LP系统重播时虽然有底噪,有杂音,但它的声音是很活生的,很流畅的,音乐表情高度自然逼真,而相比之下,CD机的声音细节丰富,高度清晰和透明,但表情有些刻板.
    我上面说到的差异,我个人猜测还是由于模拟和数字信号的本质区别造成的. 毕竟真实的声音和模拟系统一样,是连续自然的,而数码音频只是对模拟音频做了一系列密集的取样,不管取样有多密集,始终不是连续的,不是一条圆滑的线,而是一个个点的集合. 这个过程中间肯定是有所损失的. 也许,损失的就是声音的柔和感,活生感.
    我这样猜测的一个证据是: SACD出现后,大家都不难注意到,SACD的声音比起16比特/44100HZ取样的CD音频,要来得更为柔和,数码味减少. 这就是取样点的增多,更密集的取样,或者换言之,是更高的取样密度,带来的好处.  推想一下,LP那样的模拟系统,其实可以理解为"无穷大的取样频率"的结果(波形是连续的,不是一个个取样点的集合). 它的声音之柔和,自然,活生,表情完整,就成了数码音频的终极——数码音频的取样密度不可能无限提高,只可逼近模拟系统的"无穷大取样".
    我下面要说的是,近年来PC-FI作为一种新兴的,更为实用和方便的HI-FI重播形式,大行其道,出现了多种形式: 象Sooloos那样的"独立系统",象Naim HDX那样的把CD抓轨入硬盘然后播放的"硬盘播放器",还有Linn DS,Squeezebox,Ayre QB9那样的解码器性质的播放器(本身不储存音乐文件),等等. 不论是哪个形式,其本质都是,播放的不再是圆盘状的碟片(Disc),而是音乐文件(File). 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区别. 凡是不播放碟片,而是播放"音乐文件"的,我统称之为新式播放器.  
    或许是因为音乐文件本身的性质与碟片不同,或许是因为电脑硬盘作为一种播放硬件的特点(新式音源不论何种类型,源头都是硬盘读取文件),PC-FI系统作为音源,大多呈现出比CD系统更薄,更硬调,更"板"的特点,同时,所谓"解析"进一步突出,声音的干净度,透明度,进一步突出. 一种新一代的"PC-FI声"正在逐步成形, 而经常利用PC-FI欣赏音乐,把PC当成音源的新一代烧友,势必形成一种新的音响审美观. 这是我的观察和看法.
    我在一些PC-FI论坛上时常看到一种论调: PC-FI声音是最好的,PC-FI声音是最直接,最真实的.
    当然这样的论调放到玩传统HI-FI的论坛上肯定被大把人批驳的. 这个没有疑问. 我在意的是这个: 按照我前面说的"新一代PC-FI审美观",确确实实,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把PC-FI那种特质的声音当作是正确,那么那种"PC-FI最好声"的论调,是并不奇怪的. 这就是世易时移的结果. 对于这种审美观的变化,不管你满意与否,喜欢与否,你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只能看着这样的变化发生.
    OK,我们可以说,你去多听听现场,现场的声音是最自然,柔和的,是一点都不硬调的,一点都不会"板"的. 所以按照这个标准,LP的声音虽然有缺陷,却是最为活生自然的,CD系统次之,而PC-FI以最硬调,最冷声薄声,最"板"的音响,应该是最差的,离现场音乐最远的,虽然它的"解析"似乎是很好的,细节都清晰得很.   
    但现在有多少发烧友还经常听现场音乐会呢? 特别是不插电的音乐会. 等等! 我发觉这里是问题的关键. 插电的音乐会,发出声响的乐器本身就是"电子合成"的,或是经过电声放大的,怎么弄都是天生数码味了.  ...... 说到这里,我冒出一个念头,如果发烧友经常听那种插电的,电子合成的,MIDI的音乐现场,那认为"PC-FI最好声"似乎是理所当然了!
    说到这里我想我能理解(虽然不是认同)那种"PC-FI最真实"的论调了. 虽然从我这个常听古典音乐现场,古典音乐唱片的爱好者的角度,我认为PC-FI的声音虽然硬素质可以不错,但却是不够柔和,自然,活生的,相反是比起CD系统来更为"刻板",更为硬调,更欠柔和. 但是,当今之世,难道不是什么都数码化的时代吗? 连现场音乐,不是很多也电声化,数字化了吗? 我今年听过一场音乐会,交响乐队演奏,竟然是用电声放大的,给台下的观众听那种经过放大器,喇叭放出来的声音. 本来很柔和,丝绸般柔软顺滑的,甚至带些"肉质"的弦乐声,变成带点钢丝味的,清冷的声音. 我跑到Jazz Bar去听现场爵士乐,听到的也是电声放大的萨克斯管,电吉他,电钢琴/电子键盘,电倍司. 倒! 以前的Jazz可不是这样的! 以前是一架真钢琴,一把真的小号,真的萨克斯管,真的吉他,在舞台上表演的. 现在什么都变成"电声现场",观众听到的不再是真实乐器的发声,而是听电声放大,电子合成(电钢琴的音色是合成的),听喇叭发出的声音. 这样的"现场"听多了,不就应该很接受PC-FI之声吗?
    这个世界真的变了. 世易时移,变化宜矣! 既然这个世界上的现场音乐,都在越来越电声化,越来越多地使用到数字技术,既然我们的录音母带都由模拟磁带变成DAT再变成数字文件,那坚持认定LP那种柔和,自然,软调,活生的声音,最接近所谓"现场"(其实是特指不插电乐器的现场),还有多大意义呢?
    既然这个世界上的现场音乐会变得越来越电声化,数字技术的使用成分越来越大,那么下一代的发烧友就很自然地会认为PC-FI的声音是最好的,是最符合他们审美观念的.  
    剩下一些喜欢听真声古典音乐的——首先我希望将来插电的"伪古典音乐会"越来越少——以我的主观看法,根据传统的HI-FI审美标准,PC-FI到目前仍没有做到够好的地步. 在高级大型系统上,LP甚至从总体上说仍是最好的音源形式.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年来的国内外HI-FI展上,不少高级大型系统都是以LP为音源开声的? 谁见过大型高级系统以一台PC-FI为音源开声的? 举手?
    再补充一些我的音响展感受. 最近几年上海音响展,我年年都去了,每年都见到用LP做音源的高级系统. 有几次还体验到了同样一套系统上先用LP做音源,再用CD机做音源的比较. 很明显的,在大型,高档的系统上,音源是非常重要的,换个音源,可以体会到强烈的变化. 而从CD机换到LP系统,变化是非常正面的,虽然音乐间歇时有"毕剥"声的干扰,但LP的声音是最为活生,柔和,自然的. CD机一上去,声音就"板"了.
    国外的音响展也是这样的,大型高级系统很多用LP系统做音源,暂时没见过有PC-FI系统敢充当大型高档系统的音源的. 厂家和代理商都还没这个自信. 我还是那句话,哪一天大家看到在音响展上,大型高档的HI-FI系统敢用PC-FI作为音源开声了,而且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就可以说明PC-FI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了.
    不过也有例外的,比如美国MSB就老是在音响展上用他们的昂贵iPod底座iLink配合他家的DAC作为音源. 在这方面,他们倒确实是先驱(最早敢在音响展上用新式播放器做音源). 另外就是现在的国外音响展上,PC-FI作为音源确实出镜率是越来越高了,但一般都是出现在中小型系统里.

    说到最后,我的结论是: 新一代伴随着PC-FI,伴随着"电声现场"成长起来的发烧友,会形成新的音响审美理念,按照那个新理念,PC-FI的声音可能就是最好的,比LP,比CD都好; 同时,不管是LP还是CD,尽管仍会拥有少量但顽固的fans,但到头来也许只能是在一个小圈子里孤芳自赏而已. 基本就是这样的格局.  我今年3月份时曾在一个帖子里说过,5年内纯CD机退出大众消费市场,现在我仍那么认为. 只可能更快,不可能拖得更晚.

    数码时代,PC时代声音审美观念的变化
    当然我仍很希望PC-FI能向高端突破,做出更自然优美的声音,能被传统发烧友乐于接受,取代他们系统里的中高档CD机甚至LP的位置. 我个人相信,大多数传统发烧友对PC-FI是持欢迎态度的,在等待着它的音质好到能乐于接受的程度(当然是在性价比合理的前提下).
    (文章来源于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获取邀请码|站点统计|手机版|小黑屋| 读屏族音乐论坛 ( 鄂ICP备2020021919号-1 )

    读屏族音乐论坛上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搜索,本站不提供下载和存储。
    如果页面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邮箱: dupingzu@163.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GMT+8, 2024-11-23 10:22 , Processed in 0.051762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