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唱片公司塔台介绍
01 - 海山唱片 (70年代最重要的三大唱片公司之一)02 - 麗歌唱片 (70年代最重要的三大唱片公司之一)
03 - 歌林唱片 (70,80年代最重要的三大唱片公司之一)
04 - 新格唱片 (民歌最重要的唱片公司)
05 - 四海唱片 (EMI前身)
06 - 環球唱片 (50年代,非現在的universal)
07 - 上揚唱片
08 - 鄉城唱片
09 - 飛羚唱片
10 - 喜瑪拉雅唱片
11 - 吉馬唱片
12 - 可登唱片
13 - 瑞星唱片
14 - 名冠唱片
15 - 水晶唱片
16 - 銀河唱片
17 - 全美唱片
18 - 金聲唱片 (寶麗金前身)
19 - 齊飛唱片 (寶麗金前身)
20 - 派森唱片
21 - 古倫美亞唱片 (40年代)
22 - 亞洲唱片 (50年代)
23 - 嗚鳳唱片 (50年代)
24 - 合眾唱片 (50年代)
25 - 台聲唱片 (50年代)
26 - 藍白唱片
27 - 華倫唱片
28 - 天際唱片
29 - 天下唱片
30 - 新笛唱片
31 - 波麗佳音唱片
32 - 麥羅唱片
33 - 光美唱片
34 - 心聲唱片
35 - 綜一唱片
36 - 海麗唱片
37 - 拍譜唱片
38 - 月球唱片
39 - 滾石唱片
40 - 魔岩唱片
41 - 巨石唱片
42 - 音樂田唱片
43 - Emi唱片
44 - Bmg唱片
45 - Sony唱片
46 - 環球寶麗金唱片
47 - 華納飛碟唱片
48 - 東尼機構
49 - 北聯唱片
50 - 點將唱片
51 - 福茂唱片
52 - 曉榮唱片
53 - 巨將唱片
54 - 第一唱片
55 - 友善的狗
56 - 多寶製作
57 - 天天唱片
58 - 岱倫唱片
59 - 上鋒唱片
60 - 吉麗唱片
61 - 金企鵝唱片
62 - 擎天娛樂
索尼唱片
新力哥倫比亞唱片公司(Sony Music)的前身是哥倫比亞(Columbia)唱片公司。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成立於1890年,隸屬於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其餘為全國廣播公司NBC,美國廣播公司ABC),歷史上與寶麗金(Polygram),貝圖斯曼並稱為三大唱片集團。
該公司在1948年製成世界首張12英寸 密紋唱片,1965年在倫敦設立分公司,成為橫跨歐美的唱片集團。1989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被日本索尼財團以20億美元收購合併,並廢除原有的Columbia和CBS商標,改用全新的Sony Music和Sony Classical商標發行唱片,成為20世紀五大唱片集團之一。
現在索尼唱片旗下擁有Columbia Records、Epic Records、Sony Classical、Leqacy Recording、Sony Nashville、Sony Wonder等多個品牌。
索尼唱片于1990年代初在臺北成立了新力哥倫比亞音樂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進軍華語樂壇。與當時主流的港臺流行樂不同,索尼唱片以西化的音樂路線大行其道登陸華語市場。整個90年代,索尼唱片大膽引入R&B等西方流行音樂元素,從最早簽約庾澄慶到之後的李玟、柯以敏、王力宏,他們一直堅持著國際化音樂路線。外加上孟庭葦、彭羚、林志炫等人良好的唱片品質,90年代末期索尼唱片大業已初具雛形。
從2000年開始,索尼唱片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輝煌期。先是創造了F4的偶像神話,然後不惜重金,挖來了“阿爾發音樂”周傑倫和“銀魚音樂”王菲的唱片發行權,將華語樂壇兩張絕對王牌收至帳下。
索尼唱片的風格以時尚多元為主,加上其資金雄厚,緊跟主流,音樂多元,市場明細,很快便成為華語唱片市場上的翹楚,一副舍我其誰的架勢。目前男歌手周傑倫、阿杜、王力宏、黎明、伍思凱、庾澄慶實力偶像各有側重,女歌手王菲、蔡依林、莫文蔚、李玟、新老兼具個性鮮明,偶像組合F4、可米小子更是緊貼年輕受眾群。
與其他大公司相比,索尼唱片更注重市場的細分,眾多大牌的各自宣傳也相當成功。但同時也造成成本偏高,這也是索尼唱片一直為人詬病的地方。
EMI百代唱片
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EMI唱片,又稱百代唱片,成立於1897年,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之一。EMI前身是英國留聲機公司(Gramophone Company)和英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olumbia Phonograph),1931年,兩家唱片公司決定強強聯手,合併成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簡稱EMI。1955年,EMI收購了美國Capital唱片公司,並於1957年在英國正式成立了EMI唱片有限公司。EMI總部設在倫敦,在全世界146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搆。1991年,英國Thorn-EMI集團以十億美元將同屬英籍之獨立品牌維京唱片(Virgin Music)併入旗下,目前EMI擁有Captial,Apple,Virigin,Parlophone,Liberty,BlueNote等多個唱片品牌,是英國唱片業的龍頭公司。
EMI在中國發展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上世紀二十年代,EMI所收購的法國Pathe-Marconi唱片公司在中國上海成立了分公司,而EMI在中國之所以稱作“百代”,也正是這家法國公司Pathe的音譯。而今天位於上海衡山路上的中唱上海公司,其前身就是EMI當年在中國設立的這個分支機搆。當年如雷貫耳的周旋,蝴蝶,聶耳,冼星海等昔日巨星和進步音樂家均雲集EMI。而已故的一代歌神羅文從79年到93年一直是效力於EMI旗下。如今天王劉德華起步樂壇簽的第一家唱片公司也是EMI。而在內地方面,早在90年代EMI就曾與那英、鄭鈞、解曉東等人簽約。
在華語歌壇,從八九年十代開始,EMI就一直以音樂品質著稱,有陳百強、張宇、巫啟賢、彭羚等歌手。1996年EMI成功收購臺灣本土著名的點將唱片,蔡琴、伍思凱、張清芳、優客李林的加入壯大了EMI百代唱片的實力。而EMI真正騰飛卻是在90年代末期,97年EMI一方面以6000萬港幣簽下產後複出的王菲,另一方面全力打造那英內地天后。兩位天后的成功瞬間扭轉了EMI缺少一線歌手的薄弱環節,大大提升了EMI百代在華語歌壇的地位。
兩千年以後,Virigin維京音樂成為EMI其下最重要的子品牌,之後維京音樂的總監姚謙躍升為EMI亞太區總經理,成為EMI發展的另一個轉捩點。林憶蓮簽約EMI推出《至少還有你》成功轉型後,EMI便走著時尚化的音樂路線。彰顯都市時尚質感的林憶蓮、簫亞軒、B.A.D,創作歌手陶?、順子、張宇,優質女聲戴佩妮、江美琪、許茹芸、何韻詩等都是EMI旗下的藝人。2003年劉若英、齊豫加盟旗下,為EMI百代平添了幾分人文氣息。在2001年之後的幾年,EMI在華語樂壇蒸蒸日上。
與“五大”的其他成員相比,個性突出的藝人,年輕的音樂定位以及層次分明的多元化方向,都使EMI在國際化方面走在了前列。但近兩年EMI在簫亞軒、順子、張宇等人身上,卻暴露出了音樂乏術,後勁不足,宣傳不力等一系列問題,樂壇成績也難有突破。EMI旗下擁有如此眾多素質良好可塑性強的歌手,相信只要打開思路扭轉局面,未來應有不錯表現。
華納唱片
華納唱片(Warner/Wea)集團是20世紀全球五大唱片集團之一,原隸屬于擁有好萊塢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影片公司,時代雜誌,財富雜誌,CNN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傳媒鉅子的時代華納(Time Warner)集團。Warner Bros公司1930年因收購了Brunswick唱片公司而順利進軍唱片業。隨後又分別於1968年和1970年兼併了Atlantic(大西洋)和Elektra Nonesuch兩家唱片公司,並成立了華納唱片集團(簡稱WEA)。近年來, Wea先後將法國Erato公司,德國Teldec公司,芬蘭Finlandia公司收歸帳下。2004年3月,時代華納正式將旗下的華納音樂集團以2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家由前任環球(Universal)集團總裁小艾德加.布隆夫曼(Edgar Bronfman Jr.)領導的美國布隆夫曼投資集團,之後華納音樂集團 (Warner Music Group, WMG)內部經歷了巨大的人事動盪,公佈了一系列重組措施。
2003年華納唱片(華語)公司入主中文市場恰巧十年時間。1992年著名的臺灣本土唱片公司飛碟被華納控股,1993年華納正式收購飛碟唱片,成立華納臺灣唱片公司,標誌著華納全面進軍華語樂壇。雖然收購了飛碟唱片,原飛碟旗下歌手王傑、蔡琴、郭富成、薑育恒、葉倩文、蘇芮、張雨生、陳百強、呂方、林憶蓮的唱片版權也歸於華納,但華納在90年代卻發展的並不順利。隨著旗下歌手合約紛紛到期,整個華納一度面臨著鄭秀文郭富城一王一後獨撐大局的窘境。而90年代華納唱片最值得圈點的則是,1995年將朱哲琴Dadawa成功的推向了世界市場,《阿姐鼓》在56個國家和地區同步發行,成為國際唱片史上第一張全球發行並且銷量最高的中文唱片,在國際樂壇引起強烈反響。
華納唱片的真正猛崛起始於2000年前後。在1998年周建輝新任華納大中華區總經理之後,華納代理了擁有梁詠琪、古巨基的EEI唱片的發行業務。另外,華納把目光伸向了臺灣和內地市場,在兩地分別簽下張惠妹、那英兩位大牌,更成功打造了人氣小天后孫燕姿,加上鄭秀文坐鎮香港,構成了華納獨一無二的“天后宮 ”。此外,華納主攻內地市場,與專營校園音樂的獨立品牌“麥田音樂”和以專業演藝經管為理念的“普萊音樂”簽約,兩者成為華納的加盟品牌。華納麥田的朴樹、周迅、老狼等人以及內地頭號男女歌手孫楠、那英均招至麾下,無疑擴大了華納的品牌內涵與內地影響力。
目前華納除了“四大天后”(張惠妹,那英,孫燕姿,鄭秀文)、“兩大天王”(郭富城,孫楠)之外,還擁有蔡健雅、麻吉等藝人。華納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託如雲的大牌歌手搶佔市場。憑藉國際化推廣的經驗,各自獨立的發展空間和相對固定的市場,避免了女歌手之間的顧此失彼。另外,華納音樂還是以港臺商業化的主流音樂為主,如何拓展單一的音樂形式,攻克男歌手領域的軟肋,藉以突破固有的大牌表像,卻成為決定華納未來發展的重頭戲。
環球唱片
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是20世紀全球最大的唱片(音像製品製作,出版,發行)集團。環球唱片的前身是寶麗金唱片(Polygram)。1972年由德國Polydor International(德國DG唱片公司1941年以後的國際業務名)與荷蘭Phonogram(荷蘭Philips唱片公司當時的名稱)聯合組建了Polygram,並先後在1961年和1980年將美國Mercury(水星)唱片公司和英國Decca唱片公司收歸其下。
20世紀90年代,Polygram又先後收購了美國A&M公司,Motion公司,英國Island公司。1998年12月,加拿大Seagram公司將Polygram和原BMG旗下的Universal/MCA公司合併成為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組成了一座規模龐大的“唱片帝國”,與BMG(貝圖斯曼),EMI,Sony/CBS(索尼/哥倫比亞),Wea(時代華納)並稱為世界五大唱片集團。環球唱片在全球幾十個國家設有子公司,並擁有Polydor,MCA,Decca,Philips,Mercury,Island,Geffen,A&M,Motown,Interscope,Dreamworks,Walt Disney等眾多知名品牌。
華語流行樂壇,環球唱片擁有數量龐大的子公司,從香港的正東、新藝寶到臺灣的WhatsMusic(上華唱片)、福茂唱片,悉數劃歸環球陣營。縱觀七十至九十年代的華語樂壇,不能不首先提到環球唱片的前身寶麗金唱片。香港寶麗金唱片成立於1971年,最早進駐華語市場,在亞太地區拔得頭籌。從七十到九十年代,寶麗金旗下歌手有許冠傑、 鄧麗 君、徐小鳳、張學友、譚詠麟、黎明、陳慧嫻、王菲(新藝寶)、張國榮、達明一派、陳慧琳(正東)、鄭中基、黃耀明、陳曉東等,可以說寶麗金代表當年整個香港樂壇。
如今張學友、譚詠麟、李克勤、陳慧琳、許志安等老牌歌手是環球唱片的支柱,另外環球旗下藝人還包括陳曉東、張柏芝、2R、余文樂、麥浚龍等。但相比于當年的寶麗金無疑遜色不少,即使與其他幾大唱片公司相比,世界唱片業龍頭老大環球唱片在華語市場卻並沒有太大的優勢。一線歌手缺乏絕對的時代特性和號召力,充斥的二三線歌手也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旗下公司的龐雜,藝人數量的眾多,音樂理念的滯後,都使環球唱片形勢頗為被動
環球唱片入主內地較晚,2004年才正式致力內地娛樂事業的拓展。2003年年底到2004年年初,環球唱片先後代理了廣東幾何音樂旗下張敬軒、反及閘的海外發行權,借幾何文化將環球唱片伸向內地版圖。2004年3月,環球唱片亞太區與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建立了以音樂為基礎的新一代娛樂公司——上海上騰娛樂有限公司(SUM Entertainment),先期已注入啟動資金高達1億元人民幣。環球唱片東南亞區總裁許智偉甚至表示:“未來環球要在中國內地推出的每張唱片的銷量目標都將是1億張。”不知環球唱片內地事業的啟動能否改變目前嚴峻的現狀,帶動啟動起整個唱片公司的良性運作,我們惟有靜觀其變……
BMG唱片
代表歌手:陳小春,彭佳慧,永邦,張惠春
BMG是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之一,全稱為Bertelsmann Music Group,是德國媒體巨人貝塔斯曼集團(Bertelsmann,世界第二傳媒帝國,被譽為最具全球性的傳媒公司)旗下的音樂業務子公司。貝塔斯曼於1835年由卡爾.貝圖斯曼在德國創立,最初在圖書業以出版聖經發跡,1958年首次涉足音樂領域,分別收購了德國與奧地利的Ariola和Sonopress兩家唱片公司,1987年一舉買下了美國著名的唱片大廠RCA,並且正式成立了貝圖斯曼唱片集團(BMG)。BMG作為世界著名音樂集團,擁有阿日斯特唱片(Arista Records)、BMG加拿大(BMG Canada)、BMG阿瑞歐拉(BMG Ariola)等200多家子公司。
在華語樂壇,BMG於96、97年收購了臺灣巨石(原屬滾石旗下)、香港藝能動音及日本FUN HOUSE唱片公司,在兼併收購浪潮中不斷壯大。但同其他四大唱片公司相比,BMG的實力和藝人陣容往往並不十分搶眼。劉德華和梅豔芳曾經是BMG無可撼動的絕對王牌,堂娜、鄭伊健、柯受良、徐若瑄、裘海正、鐘漢良、遊鴻明、周俊偉也先後效力其下。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吳宗憲的阿爾發唱片公司成功挖掘了周傑倫,BMG一時風光無限。但隨著阿爾發唱片的拱手賣出,劉德華的New Melody Group製作公司收回BMG的宣傳權和天后梅豔芳的病逝,BMG發展勢頭率受重創,旗下藝人則只有陳小春、彭佳慧、永邦、張惠春等人。當今樂壇的許多大牌當年均來自BMG,多年來BMG更像是一個跳板,卻難於更進一步。公司整體實力、向心力、宣傳的欠缺以及模糊的音樂定位都成為BMG發展的桎梏。
BMG於1996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進軍內地歌壇,期間旗下藝人有丁薇、李泉、孫楠、林依輪、瞿穎等人。但隨著李泉、林依輪過渡到BMG參與投資的NMG天中文化,其他歌手的跳槽淡出,BMG目前藝人主要有當家花旦丁薇和當家小生陳坤。
題外:現在BMG已經被SONY收購
滾石唱片
說起滾石唱片,可謂說來話長。相信每一位元八九十年代聽中文流行音樂的朋友對“滾石”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節。20年間,滾石唱片代表的不僅僅是臺灣本土最大的唱片公司,它更記錄著整個華語歌壇的流金歲月,記錄著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
1980年,校園民歌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段鐘潭、段鐘沂兄弟創辦了《滾石》雜誌,由於不滿足在版面上單純介紹西洋音樂,萌發了要製作華人自己的流行音樂的想法。就因為這個簡單的初衷,創辦了滾石唱片,唱片交由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BMG發行。滾石一開始的元老就有潘越雲,張艾嘉以及之後的齊豫和羅大佑。極具才華和人格魅力的歌手,團結熱情的緊密團隊,原創加上人文的滾石風格,締造了最初滾石至高的起點。羅大佑的《之乎者也》如一顆“流行樂史的原子彈”,在台島刮起了一股黑色旋風,更堅定了滾石早期創業者繼續探索華人流行音樂的決心。1985年,滾石從日本引進了鐳射唱片技術,生產了首批5張CD。《回聲》成為滾石第一張、同時也是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的第一張CD唱片。1988年,滾石成立了旗下的巨石音樂,擁有林隆璇,張信哲等歌手。同時李宗盛、小蟲、陳昇、趙傳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80年代末,滾石成立了友善的狗工作室,推出了趙傳、黃韻玲、張洪量、黃品源等歌手。1989年,海外歸來的羅大佑在香港成立了“音樂工廠”,集合了黃耀明、林夕、花比傲等音樂人製作了《東方之珠》等唱片,同時滾石獲得了杜德偉、梅豔芳的國語唱片製作發行權。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滾石幾乎網羅了包括香港Beyond在內的港臺流行樂壇的精英,製作人有羅大佑、陳升、李宗盛、小蟲坐鎮;女歌手方面成功製作了黃鶯鶯、陳淑樺、娃娃、辛曉琪、萬芳等人的專輯;男歌手方面,趙傳、周華健、張信哲、成龍、馬兆駿等人成績頗豐。1989年,張培仁和製作人賈敏恕成立魔岩文化,集合內地的搖滾新勢力在90年代初期相繼推出了黑豹、唐朝、《中國火1》、張楚、何勇等人的專輯,取得空前的社會影響力,滾石的音樂內涵及領域進一步拓展。此時的滾石已達到了鼎盛的顛峰期。
90年代中期,張國榮重返歌壇簽約滾石,林憶蓮、杜德偉加上原來的精兵強將,滾石唱片的陣容無比強大。1996年,魔岩唱片在臺灣正式註冊成立,之後推出了楊乃文、順子、李雨寰、陳綺貞和張震嶽。作為滾石香港品牌的“龍捲風”也成功發行了莫文蔚、Beyond等人的國語專輯。蘇慧倫、劉若英、徐懷鈺等年輕歌手的誕生則暗示著滾石後來的偶像路線。
2000年,隨著經濟蕭條市場惡化,滾石將旗下的各家製作公司整合,“龍捲風”畫上句點,同年底,魔岩唱片的創始人張培仁離開魔岩。2001年,“魔岩”也畫上了句號。其後滾石在北京成立了戰國音樂,在上海也設立了發行部,轉向內地發展。時代變遷,滾石的中流砥柱紛紛淡出或離去。目前滾石唱片留有周華健、任賢齊、梁靜茹、辛曉琪、五月天等原班人馬,另外則以F4的偶像劇形式捧紅了許紹洋、李威等人。但如今的滾石已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滾石”自身的品牌內涵無以後繼,最重要的是滾石曾經傲視群雄的強大創作力已蕩然無存,與一般的唱片公司並無二樣。二十年春秋如一夢,滾石如一位拖著疲憊身軀的沒落貴族,積聚著希望,等待著重生……
英皇娛樂
英皇集團最初以鐘錶發家,在香港有數十年的歷史。
1994年英皇收購飛圖唱片,起先只做唱片發行。英皇娛樂集團有限公司(EEG)於1999年1月正式成立,開始打造自己的明星陣容。
2000年,英皇宣佈成立MUSICPLUS音樂家唱片公司,將陳奕迅、陳冠希、鄭希怡等歸入旗下。這個在原有EEG以外加入的新品牌,旨在打造青春偶像之外的音樂路線。
2002年,英皇投資成立紅娛樂唱片,原“達明一派”成員黃耀明加盟旗下,並推出了有“翻版鄭秀文”之稱的新人趙頌茹。而紅娛樂也是老牌歌手葉倩文複出後選擇的唱片公司,紅娛樂同時也將林子祥一起收歸旗下。不過,紅娛樂唱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品牌,對外並不以英皇旗下公司自居。
世紀末的港臺樂壇置身於國際兼併的浪潮中,英皇發展不過5年時間,卻成為香港樂壇最當紅的唱片公司之一。旗下不僅有羅文、王傑這樣重量級實力派人物,更以謝霆鋒、容祖兒、陳奕迅、陳冠希、Twins、Boy’Z等年輕偶像聞名。另外,鄭伊健、羅家良、張家輝等藝人也都是在香港娛樂圈極具影響力的人物。英皇唱片EEG是Electro Encephalo Gram的縮寫,中文譯名為“腦電波圖”,是一種診斷性試驗量度人類腦電波的活動,所以EEG同樣強調創作能力。而實際上,英皇更諳於商業宣傳的熟練推廣,音樂質素的有待提高卻是英皇包括整個香港樂壇共同面臨的問題。
在近年來不景氣的香港樂壇背景下,英皇正是以淩厲的商業包裝宣傳和緊鑼密鼓的演藝培訓脫穎而出。另外,英皇在香港和北京分別設立了演藝學校和培訓班,成為香港當紅偶像的造星工廠。陳奕迅、謝霆鋒、容祖兒也是目前香港樂壇的代表人物。未來的英皇唱片,如若能在商業之餘提高品質和文化內涵或許將如虎添翼,從而也能帶動起本港流行樂在華語樂壇的位置提升。
豐華唱片
臺灣豐華唱片股份有限公司(Forward Music)的前身是曾經赫赫有名的飛碟唱片。臺灣唱片工業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當年校園民歌運動成員之一的彭國華,與吳楚楚創辦了臺灣著名的本土廠牌飛碟唱片,推出了蘇芮、小虎隊、張雨生、鄭智化、薑育恒、呂方等一大批才華橫溢影響巨大的歌手。在飛碟被華納收購後,彭國華於1995年一手創辦了豐華唱片。豐華唱片大部分成員由飛碟唱片的原班人馬組成。飛碟旗下我們一貫熟悉的張雨生、蘇芮、林志穎、歐陽菲菲等歌手紛紛加盟豐華唱片,原飛碟的音樂人陳樂融、陳志遠、陳複明等也統統效力於其下。而真正令豐華唱片展露頭角無限風光的則是,1996年張雨生打造下的天后張惠妹的誕生。張惠妹為豐華唱片帶來了第一次的躍進與輝煌!
豐華唱片是一個完全由本土發跡的廠牌。提到豐華,不能不說到橫跨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廣播圈三棲的“小燕家族”。的確,豐華唱片與藝界常青樹張小燕有很深的淵源。小燕姐兼管豐華唱片和東風衛視,又經營“小燕家族”,發掘過張惠妹、陶晶瑩等眾多當紅藝人。同時,“小燕家族”以其彈性的內部制度,節奏明快的企業文化,融洽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凝聚力,賦予了一家唱片公司更深層次的企業內涵。
目前,豐華唱片擁有張清芳、黃舒駿、陶晶瑩、費翔、黃磊、曾寶儀、蔔學亮、黃子佼等眾多藝人,近兩年挖掘培養的範逸臣、殷悅也有不錯反響。如同“小燕家族”的品牌,豐華唱片的藝人也以良好的親和力,形成了富於人文氣息的公司整體。在音樂製作方面,豐華更精于對藝人各自個性特質的量體裁衣,例如以人文性著稱的黃磊和張清芳,和靈氣逼人的陶晶瑩。在唱片業一片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豐華唱片依然有條不紊,塑造著一個接一個成功的藝人。
福茂唱片
福茂唱片(Linfair Records)是世界最大的古典廠牌之一DECCA唱片公司的子品牌。DECCA唱片成立於1929年,是英倫三島唯一可與百年老廠EMI相匹敵的唱片廠牌。1980年2月底DECCA與PolyGram集團結盟開始專注於古典音樂的錄製。1998年底,Seagram公司收購了PolyGram唱片集團,所以DECCA也併入了環球音樂集團。福茂唱片也成為了環球唱片(Universal)的子品牌。
臺灣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于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元老張耕宇至今仍擔任福茂唱片的總經理。1986年,福茂唱片成立國語部,簽下第一位簽約歌手庾澄慶。首張專輯《傷心歌手》之後,庾澄慶的《讓我一次愛個夠》取得了更大的突破,標誌著福茂唱片影響力逐步擴大。90年代初的福茂唱片可謂高手雲集,既有創作出眾的庾澄慶、林隆旋,也有實力唱將蘇芮、文章、辛曉琪、邰正宵等,創作才子黃舒駿的到來更讓福茂唱片躋身臺灣本土實力唱片公司之林。另外福茂唱片音樂人楊明煌成功製作了王菲的第二張國語專輯《天空》,94年率先與內地歌手那英簽約,都傳為樂壇佳話。
福茂唱片另一個不能忽略的人物是李亞明。作為福茂唱片的原音樂總監,李亞明享有“新人教父”之稱,自己成立了“吾耳族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捧紅過範曉萱、周蕙、川島茉樹代、祝釩剛等藝人。90年代中期是福茂唱片的分水嶺 ,範曉萱的空前成功使福茂唱片達到鼎盛。推出金童玉女範曉萱、王力宏與蟑螂合唱團,福茂唱片開始了它的偶像路線。范曉萱、王力宏離開後,除了新人周蕙的成功企劃,福茂唱片顯得大不如前。如今,福茂唱片旗下藝人有周蕙、蘇永康、範瑋琪、張韶涵、何耀珊、徐婕兒、宋新妮等,依舊熟練的打造著新一代的年輕偶像。新人雖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福茂唱片的音樂路線還是略微單一,從公司規模的限制及整體效果上看,距離當年仍有不小差距。
華研唱片
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HIM International Music)是臺灣唱片業的後起之秀,成立于二千年初。提起華研大家或許陌生,但說起超人氣少女組合S.H.E一定人人皆知。華研唱片憑藉S.H.E3年多的成功運作,已成為寶島不容忽視的新生廠牌。
華研唱片並非橫空出世泛泛之輩。實際上,華研的前身便是赫赫有名的上華唱片。而隨著上華現被環球唱片兼併,上華內部成員另起爐灶成立了華研唱片。所以說起華研,不得不提起當年的上華唱片。作為相當有資歷的臺灣本土唱片公司,上華曾是臺灣主流傳統情歌與影視歌曲的主力軍,從老牌歌手 李翊 君、高盛美到90年代中期“二王二後”齊秦、熊天平、許美靜、許茹芸,上華都是華語樂壇的經典範本。
憑藉著上華積累的從業經驗,華研很快發跡。S.H.E繼承了臺灣組合一貫的實力與親和力,在女生組合中做到了極致。如同華研所推崇的維京唱片之“掌握流行”的宗旨,走在大眾前面,從而掌握先機與主動。除了S.H.E,華研旗下藝人還包括張智成、阿桑、動力火車,涵概了R&B、抒情情歌、流行搖滾等多個領域。雖然目前的華研還不能與當年盛極一時的上華相提並論,但三年間S.H.E、張智成和阿桑,新人推廣的成功已為華研唱片的發展開了個好頭。
艾回唱片
艾回股份有限公司(Avex)是日本一家大型的唱片公司,成立於1988年,已有15年的歷史。Avex(艾回唱片)目前擁有Avex Trax, Avex Tune, Cutting Edge, Rhythm Zone等下屬音樂廠牌。艾回唱片是日本20歲年輕偶像的造星工廠,旗下藝人包括了安室奈美惠、濱崎步、hitomi、BoA、Globe、Every Little Thing等一大批日本一線藝人,並以“小室家族”聞名遐邇。
艾回唱片於2001年在臺灣設立分公司,正式進入華語市場。臺灣艾回唱片的歌手也具有濃重的東瀛風格,目前艾回唱片旗下藝人有林曉培,徐若瑄,信樂團,偶像組合5566。去年伍佰&China Blue的“月光音樂”與“艾回唱片”合作,入主艾回新成立的Cutting Edge廠牌,隨即伍伯發行了簽約艾回的首張專輯《淚橋》。伍伯的加盟無疑壯大了艾回唱片的本土實力。而王心淩則是臺灣艾回成立兩年來打造的第一位本土新人。雖然艾回的宣傳略顯不足,但臺灣與日本的資源分享優勢互補,以及日本艾回打造偶像的成功經驗都是艾回唱片的優勢所在。
大國文化
香港大國文化是電訊盈科附屬公司PCCW Japan全資擁有的娛樂集團,於2002年3月成立。大國文化由董事兼行政總裁香港金牌經紀人李進領銜。曾經擔任過梅豔芳、黎明、鄭秀文、謝霆鋒經紀人的李進是前香港華納唱片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也是前英皇娛樂集團董事兼行政總裁,有逾二十年的娛樂事業經驗。
大國文化其下簽約藝人有蕭正楠、古天樂、陳驊、王蓉等。以廣東話歌曲為主的香港藝人陣容進軍華語市場,本身便不佔優勢。所以,藝人全方位經紀是目前大國文化所採取的經營路線。近兩年,大國文化旗下發展良好的內地創作歌手王蓉最為引人注目。但缺乏頂尖藝人也是大國文化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核心人物李進的運籌帷幄將顯得更加重要。
海蝶音樂
海蝶音樂是新加坡 一家以音樂製作為主的唱片公司。海蝶音樂最早由來自新加坡 的許環良、黃元成、吳劍峰等人成立於1986年,剛開始致力於廣告音樂的製作,並推動新加坡 的“新加坡 年輕人創作歌謠”活動。在整個80年代的“新謠”活動中,超過大半的“新謠”唱片都是出自海蝶的製作,其中包括梁文福、李偉菘、黎沸揮、巫啟賢、吳佳明等人的專輯。而當時海蝶創作的廣告曲幾乎囊括了所有新加坡 中文廣告歌曲的大獎。90年起海蝶的領域大大拓展,開始為許多港臺歌手製作專輯。
90年代以後,海蝶音樂先後推出了陳潔儀、阿杜、林俊傑等華語歌手。1994年,海蝶旗下的歌手陳潔儀在臺灣推出了首張個人專輯《心痛》,締造了首位新加坡 歌手立足華語流行歌壇的紀錄。1997年,海蝶音樂連同一群馬來西亞的優秀音樂人在馬來西亞成立了海螺音樂製作公司,積極開發馬來西亞的音樂資源,並開辦了海螺音樂餐廳。2000年以後,臺灣著名填詞人林秋離加盟海蝶,正式成立臺灣海蝶音樂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內地著名作曲家畢曉世加入海蝶,北京海蝶音樂有限公司成立,海蝶音樂正式進入內地市場。海蝶音樂先後在馬來西亞、臺灣、北京均成立了分公司,分別由許環良、黃元成、吳劍峰(新加坡 ),林秋離(臺灣)、畢曉世(北京)等著名音樂人擔任其地區的高層。
近兩年海蝶音樂以其商業的大流行路線,在阿杜和林俊傑的製作和包裝上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特別是2002年以林秋離為首的臺灣海蝶推出了阿杜首張唱片《天黑》,由“建築工頭”變“唱片銷售新人王”,海蝶在華語流行樂壇奇跡般的掀起了一股阿杜旋風,並借助索尼唱片的強大發行將阿杜推向了更廣闊的平臺。在成功的商業運作下,海蝶音樂率創佳績,但對於整個華語樂壇而言,他們的未來之路才剛剛開始……
歌萊美捌捌陸陸唱片
亞洲歌萊美傳播股份有限公司(GMM Grammy Entertainment PCL)是佔領泰國60%以上市場的最大的國際性唱片公司。90年代末,歌萊美唱片一舉成功的將泰國組合中國娃娃和偶像歌手TAE推向了最廣闊的華語市場。隨即,歌萊美唱片在臺灣成立了的歌萊美捌捌陸陸股份有限公司(8866),著名音樂人許常德擔任該公司的總經理。8866唱片旗下藝人以女歌手為主,包括了老歌手葉樹茵, 李翊 君、伊能靜,年輕歌手許哲佩、蕭瀟、丁文琪、黃乙玲等。但除了許哲佩、蕭瀟等人取得了一些關注以外,其餘歌手的專輯都沒有太大的反響。曾兩度獲得臺灣金曲獎最佳樂團的亂彈核心成員阿翔和也簽約旗下。另外在2002年,8866唱片與好樂迪集團合資成立了新音樂品牌純兒音樂(PURE MUSIC) ,推出了旗下的新人路嘉欣。2003年,8866唱片還幫助一直債務纏身的薑育恒出版發行了其翻唱劉家昌的2張專輯《往事只能回味》和《我家在那裏》。
8866唱片不僅在臺灣地區發展,2000年初許常德進駐北京,同時簽下了辛欣、何靜、張咪、王非非四位內地女歌手,分別發表了《放120個心》、《太小的鞋子》、《Maya》、《想入非非》四張專輯。但因音樂定位,公司經營及宣傳上的原因,8866唱片在歌壇卻一直不溫不火。
華納.麥田
麥田音樂成立於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 從美國留學回國的宋柯一手創辦了“麥田音樂”獨立品牌。麥田音樂具有著強烈的校園與人文氣息,以獨立製作的方式關注音樂品質和文化內涵。麥田音樂延續了校園民謠的音樂潮流,1996年推出首張合輯《高曉松作品集青春無悔》,1999年以“紅白藍”的概念發行了葉蓓的《純真年代》和樸樹的《我去2000年》,麥田音樂的這三張唱片均獲得了圈內外很高的評價,也為麥田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0年是麥田音樂的轉捩點。前龍聲公司的許曉峰(現華納唱片中國公司董事總經理)與宋柯共同促成華納唱片“麥田音樂”的加盟子品牌。華納.麥田正式成立,同時標誌著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華納唱片正式進軍內地。華納麥田成立後,可謂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公司實力大大增強。華納麥田旗下藝人有朴樹、周迅、葉蓓、金海心、達達樂隊、e樂隊等,藝人獨特的個性與公司寬鬆的環境都形成了其獨樹一幟的品牌內涵。廣告歌和校園歌手大賽等商業合作也為宣傳品牌開闢出了一條新路。而音樂方面,其一貫的人文性與精緻的商業流行相得益彰,成為了這一時期華納麥田的總體風格,發行的每張唱片以品質融合商業思路方面,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葉蓓《雙魚》,周迅《夏天》,樸樹《生如夏花》都堪稱原創歌壇的佳作。2003年是華納麥田的頂峰,一舉發行了周迅、e、朴樹、金海心、達達共五張唱片。
2004年,麥田音樂經歷了第三次變革。華納唱片常務副總經理、音樂總監宋柯跳槽,利用麥田音樂品牌魅力吸引民營資本。由擁有華誼兄弟影視公司、派格太合電視製作公司以及太合影業的太合傳媒投資3000萬人民幣,一家中國本土的新唱片公司“太合麥田”正式成立。
太合麥田擁有麥田旗下藝人朴樹、老狼、葉蓓、達達的經紀約,藝人的唱片約則依然留在華納。張亞東任命為太合麥田的製作總監,李宗盛出任首席音樂顧問,原華納麥田的資深高層張璐出任副總經理和市場總監,唱片界著名企劃人原京文水晶唱片的詹華出任企劃總監,華語樂壇金牌製作人加上經驗豐富的操盤手,可謂高手雲集,中國最大的本土唱片公司呼之欲出。至於重金打造下的太合麥田,未來之路究竟如何,我們惟有拭目以待……
天中文化
1997年5月,nmg北京天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新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於2001年1月正式更名為北京天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nmg天中文化英文全稱為nova Multimedia Group Ltd,是劉德華及其老搭擋著名經紀人李小麟(bmg中、港、台、新、馬副總裁)、張國忠和bmg共同出資聯手打造創立的多媒體娛樂集團“天中娛樂”的子公司。公司的業務涵概了音樂影視製作、藝人管理及演出規劃。
在內地歌壇,天中文化的陣容可謂空前強大,旗人藝人包括蘇有朋、林依輪、孫悅、李泉、羅中旭、零點樂隊、豔樂隊等。天中文化成立僅三年多來,發展相當迅猛。幕後強大的資金支持,源源不斷的發片數量,層層鋪張的宣傳攻勢,天中文化逐漸成為內地最大的主流唱片公司之一。天中成功的運作了林依輪、李泉、零點樂隊等老牌歌手,更使孫悅和羅中旭兩位元歌壇瓶頸歌手成功轉型。其中孫悅《百合花》精准的定位可圈可點。此外天中港臺化的宣傳手法也是其相當突出的特點。目前,天中文化以董赫男,文雅作為主要的音樂班底,從李泉《2046》,孫悅《百合花》等唱片可以看出,天中最初內涵缺乏過於商業的港臺化音樂風格也正逐漸向精緻的商業流行方向發展。天中文化成立不到5年時間,大型化的規模效應已初見成效。但其唱片的刻意炒作也一直倍受爭議,音樂過於顧及市場而放不開手腳,略顯保守。或許放下過強的商業企圖,音樂誠意及品質的精益求精對於目前的天中文化而言更顯重要。
竹書文化
北京竹書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唱片製作為主體,並從事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及音樂製作的文化專業公司。竹書文化的總監沈永革于90年代初日本法政大學畢業後,擔任了日本JVC唱片公司亞洲製作部總監,成功運作了酒井法子在中國的市場推廣。回國後沈永革於1995年11月創辦了竹書文化。公司下設搖滾品牌“搖音場”、由中日韓馬音樂人共同組建的“天眼”、影像工作室“先行者”、竹書日本分部“竹書JAPAN”、演出製作廠牌“TMS”5個子品牌及“搖音場錄音棚”。
竹書以搖滾起家,公司成立後,黑豹樂隊、輪回樂隊、李傑等均先後簽約其下,並推出過《告別的搖滾》、《 七月一日 生》和《真愛永恆》等口碑不俗的搖滾合輯。但竹書文化真正的轉捩點卻是從2000年陳琳的成功轉型開始。陳琳的專輯《陳琳》和《愛就愛了》將英式吉他流行曲、電子音樂等國際化元素成功引入主流歌壇,竹書文化也因此經歷了由最初本土化至時尚音樂路線的全面轉移。目前竹書其下藝人有陳琳、楊琨、中國辣妹組合、創作歌手曲世聰和迷子。另外,1999年和2003年,竹書文化先後為日本的恰克&飛鳥(Chage & Aska)和英國的山羊皮(Suede)兩支國際重量級樂隊舉辦了北京演唱會。
2002年是竹書最為耀眼的一年,當家花旦陳琳與新人楊琨均取得了空前成功,《愛就愛了》和《無所謂》也體現了音樂性與流行度的完美結合。精良的編曲製作,曲世聰、仲衡等新銳製作班底的打造,以及竹書與日本唱片業的緊密聯繫,都是竹書自身的優勢。但至此之後,竹書唱片時尚音樂的思路卻略顯狹窄。另外,除了陳琳楊琨,作為主流公司竹書旗下的其他歌手也顯得略微單薄。竹書繼續以流行化的時尚路線立足歌壇,但毫無疑問公司藝人今後的整體表現將成為竹書文化發展的關鍵所在。
摩登天空
摩登天空有限公司(Modern Sky)成立於1997年12月,隨即推出了公司的第一張專輯清醒樂隊的《好極了!?》,清醒樂隊的主唱兼吉他手沈黎暉正是摩登天空的創辦者與章門人。如今,摩登天空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規模的新音樂獨立唱片公司。國際化,時尚化,個性創新及前瞻性,都使摩登天空成為中國流行樂壇獨樹一幟的音樂廠牌。
目前摩登天空有限公司下屬多個品牌,領域橫跨音樂,影像與平面設計,包括主廠牌“摩登天空”,另類廠牌“Badhead”,專營藝人經紀事務的“M 2” ,國內第一家電子音樂廠牌“Guava(石榴)”,“天空影像”,黏土動畫工作室“Ultra Girl”以製作新褲子、葉蓓的動畫MV劇集聞名,以唱片封套等平面設計見長的“Money Design”,“ModernSky Books”則有棉棉、田原三位簽約女作家。
作為摩登天空有限公司的主品牌,“摩登天空”以年輕多元的樂隊音樂為主,旗下樂隊包括清醒、新褲子、超級市場、果味VC、便利商店、跳房子、木馬、沙子等,涉及英倫搖滾、流行朋克、獨立流行等多個類別。從清醒、果味VC到便利商店,英式樂隊代表了摩登天空的傳統路線和審美取向。“M 2” 旗下藝人有常寬、姜昕,薑昕的《純粹》也則由M2廠牌製作。“Badhead”是摩登旗下的一家前衛實驗音樂低調另類廠牌,旗下藝人有陳底裏、胡嗎個、D-Man+Miss Chan、小河、萬曉利、漂亮親戚、 周 先生、星期三旅行等,並先後出版了《Badhead1》和《Badhea2》兩張概念合輯。電子音樂子廠牌“Guava”(石榴)則以製作Chill Out、Techno、Trance、House、Lounge等風格的電音唱片為主。“Badhead”和“Guava”也使摩登天空音樂更為細分。
有人用“雅皮”去形容摩登天空的形象。“新北京之聲”是摩登天空成立之初的口號,與大多數主流公司相比,摩登天空無疑最具超前意識和革新意義。集合了一大批極具才華、理想與創造力的年輕人,音樂力圖與國際接軌,注重個性表達,這些都使摩登天空成為中國最有活力的獨立廠牌。透過音樂表像,摩登天空代表著中國青少年文化的先鋒文化,以獨立滲透主流的方式,傳遞著年輕人時尚自我的生活方式。只是在整個樂壇的大環境下,摩登天空的音樂並還不夠直接與醒目,未完全形成更有力的品牌整體衝擊力,欠缺的人文性也使得呼之欲出的個性難以由小眾群體普及到更廣闊的受眾領域,加上長久以來宣傳方面的欠缺,無形間都限制了摩登天空的自身發展。但無論如何,摩登天空的音樂質素、超前意識和良好口碑都使他們站在了中國獨立音樂的一線位置。
滾石.戰國
“戰國音樂”(Jungle Music)是滾石唱片的內地子公司,也是滾石繼“中國火”、“魔岩”之後推出的又一品牌。90年代末至世紀之初,在整個唱片業不景氣的背景下,滾石唱片內部也經歷了巨大的動盪與變更。旗下的“龍捲風”、“魔岩”相繼歇業。而滾石在北京成立了戰國音樂,在上海也設立了發行部,逐漸把重心轉向內地發展。
滾石.戰國壹成立便成功打造出了內地人氣組合羽.泉的歌壇奇跡。第壹份成績單羽泉的《最美》擴大了戰國音樂在內地唱片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之後,原滾石“中國火”的高旗與超載加盟到了“戰國音樂”,原SONY幕後音樂人黃征也轉投“戰國”其下。於是,滾石.戰國便形成了羽.泉、黃征、高旗“戰國五虎將”的陣容。與“魔巖”的個性音樂定位不同,滾石.戰國針對最主流的廣大市場。音樂普羅大眾的流行性,偶像的號召力是滾石.戰國的鮮明特性。戰國音樂在羽.泉身上已形成了固定的年輕歌迷群體,滾石戰國也聰明的利用了羽.泉形成的人氣,以連帶的宣傳方式推廣旗下藝人黃征和高旗。偶像與人氣的熟諳,加上旗下藝人創作歌手的身份,使滾石.戰國成為內地偶像實力兼具的唱片公司之壹。討巧之余,滾石.戰國旗下藝人的音樂卻也顯得主流單壹,過於套路化且內涵不足。
京文唱片
代表藝人:韓紅,陳明,雪村,隱藏組合,龍寬九段
京文唱片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是內地唱片業實力雄厚的老牌公司。從以海外唱片引進為主的發行公司,到國內原創音樂的制作公司,京文唱片是內地為數不多的集原創音樂制作、生產、發行和海外音樂引進推廣壹體化的唱片公司。發行的便利前提也為其音樂制作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
如同“京文”的名稱,10年間京文推出的不計其數的藝人也往往具有濃郁的北京地域色彩。歌手方面,京文成功推出過崔健、郭峰、蔚華、馮曉泉、王磊等國內原創歌手的專輯。另外,京文更以旗幟鮮明的樂隊聞名遐邇,從唐朝、零點、指南針到鮑家街43號、子曰、鐵玉蘭,當年名躁壹時的紅星生產社的專輯也由京文發行,例如鄭鈞的《赤裸裸》,田震的《野花》,許巍的《在別處》等等。十年樂壇變遷,京文在熱血沸騰的搖滾年代裏的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壹筆。
此後,京文唱片繼續引進、制作雙管齊下。海外方面,專題頻道“探索”、“美國國家地理”、“美國歷史頻道”成功引進中國,並與華納、百代、環球等全球著名唱片集團簽定歐美及港臺系列產品發行合作協議,之後又在廣東成立了新京文發行公司。
經過資源整合,目前京文的音樂制作部主要由主廠牌“京文唱片”和子品牌“嚎叫唱片”組成,旗下歌手包括韓紅、陳明、陳震東、張琪、隱藏組合、龍寬九段等。韓紅是京文唱片原子品牌“水晶音樂”旗下的歌手,京文發行了韓紅的《歌唱》專輯,並於2003年成功舉辦了韓紅的個唱。可以說韓紅是整個京文唱片的重中之重與核心力量。而近兩年掘起的Hip-Hop組合隱藏和電音團體龍寬九段則是京文的新生樂團。值得壹提的是,沈寂多時的實力唱將陳明復出歌壇,也選擇了京文作為她事業的新起點。在制作和發行方面,京文不乏成功個案,例如01年雪村的音樂評書《東北人都是活雷鋒》,03年劉歡的《六十年代生人》等。不過,由於京文唱片過於龐大的體系,近年來音樂制作的滯緩和廠牌藝人管理的無序,都是他們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另外,京文唱片品牌的整體性也是其欠缺之處,除了韓紅壹枝獨秀以外,其余頗有可塑性的藝人則有待京文唱片的進壹步啟動。
京文子品牌:嚎叫唱片
嚎叫唱片是京文唱片全額投資的獨立廠牌,由北京嚎叫俱樂部的創辦者呂玻成立於1999年9月。嚎叫唱片是內地最大的壹家另類地下搖滾音樂廠牌,並號稱亞洲最大的搖滾樂版權基地,其宗旨是制作推薦大陸原創的樂隊音樂、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等前衛音樂。嚎叫唱片下設金屬音樂“汞HG”、朋克樂“致命壹擊SUNDAY-PUNCH” 電子音樂“脈沖PUISE”三個子品牌,音樂以風格細分。嚎叫唱片集合了內地地下搖滾圈的眾多樂隊和藝人,每年均堅持驚人的唱片數量和發片速度。嚎叫先後推出過瘦人、無聊軍隊、王磊、銀色灰塵、左小祖咒、、扭曲的機器、夜叉、掛在盒子上、CMCB等壹大批樂隊藝人的專輯。至今,嚎叫唱片已簽約28支各類風格的樂隊藝人,出版了40多張音頻視頻產品,並且以每年簽約七八支樂隊與藝人、推出不低於15張唱片、單曲EP、合輯的速度繼續拓展。值得壹提的是,2003年5月26日,嚎叫唱片在香港註冊成立,全名為香港嚎叫唱片有限公司,同時SCREAM-RECORDSUSA(美國嚎叫唱片有限公司)也在紐約註冊成立。
嚎叫唱片依托京文的宣傳發行平臺,以演出推廣的經營模式和先鋒實驗色彩的另類音樂立足小眾市場。以唱片制作代替傳統樂隊包裝的手法無形間已使“嚎叫”品牌廣而告之。五年期間,嚎叫幾乎簽下了內地掘起的大部分地下樂隊,成為中國的地下音樂工廠。但嚎叫唱片在密集發行量的同時,也意味著低投入低成本,制作上的捉襟見肘也使得唱片本身質量難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大國際
代表藝人:斯琴格日樂,阿朵
回顧內地原創音樂,正大國際CIM(CHIA TAI ICE MUSIC)是壹家不容忽略的唱片公司。正大國際音樂制作中心創辦於1992年10月,是中國內地首家音樂制作的合資企業,為泰國正大集團所屬香港正大綜藝有限公司與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所屬國際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合資。1997年,香港雨果與正大國際音樂制作中心合作成立了“正大.雨果民族音樂精品制作中心”,致力於中國民族音樂的推廣。目前正大國際有主品牌“大藍音樂”、胡嗎個領銜的新音樂品牌“拍岸唱片”、民族品牌“麥多音樂”、“正大雨果”四個音樂品牌。
正大國際是內地起步最早的壹家主流唱片公司之壹。1995年左右正大國際推出了潘勁東的《相約》、郁冬的《露天電影院》、倮倮的《倮倮謠》等壹系列好評不斷的流行音樂專輯。1996年正大成功推出新人孫悅,《祝妳平安》、《心情不錯》、《夥伴》中清新的公益形象,至今還讓人記憶憂新。正大國際很早就與港臺音樂人合作,鮑比達、譚建常接連出任公司的音樂總監,以港臺經驗、本土風格相結合的方式制作音樂。提到正大不能不說朱樺,作為正大的當家花旦,朱樺與正大國際可謂命運與共,合作長達10年之久。96年的《如此專心》和98年的《夢的翅膀》,都成為朱樺和正大國際輝煌時期的經典唱片。之後正大國際於1998年和2000年壹舉捧紅新人滿文軍和斯琴格日樂。到2000年初,正大國際呈現出女有朱樺、斯琴格日樂,男有滿文軍,以老帶新的黃金陣容。
隨著滿文軍跳槽索尼,老將朱樺因理念不合分道揚鑣,正大國際告別了短暫的輝煌期。目前正大國際旗下藝人有斯琴格日樂和高小松力捧的新人阿朵。但無論音樂還是宣傳,正大國際都讓人有今不如昔之感。經過兩年停歇,正大國際也正逐漸恢復元氣,等待著卷土重來……
新索音樂
代表藝人:陸毅,滿文軍,王子鳴,大地樂團
新索音樂的前身是索尼聲像。90年代末期,隨著中國市場的逐步開放,世界五大唱片大舉進軍內地樂壇。其中,索尼唱片與上海聲像強強聯合首當其沖,最被外界看好。憑借大公司強大的資金支持與海外成熟的發展經驗,索尼網羅了內地壹大批最具實力和潛質的歌手,陳明、毛寧、滿江、金海心、滿文軍、王子鳴……如此強大的陣容,“歌壇老大”似乎已是囊中之物。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之後索尼內部自亂陣腳。最終旗下歌手沈寂,公司內部混亂,曇花壹現。
經過此次重創後,新索音樂有限公司重整旗鼓,於2001年5月成立。新索音樂由上海新匯集團、上海精文投資公司和美國SONY MUSIC集團共同投資,總部設在上海。新索也是入世後音像制品分銷的第壹家中外合作公司。新索基本上還是延續了索尼聲像的格局,臺灣的陳耀川擔任音樂總監。陳耀川、姚若龍等臺灣音樂人的制作班底,使新索音樂風格基本以臺灣主流情歌為主。新索旗下歌手包括了陸毅、滿文軍、王子鳴、大地樂團等。去年新索成功推出了影視演員陸毅的首張唱片,商業包裝和大眾路線依然是新索的主導方向。但除了強大的財力,音樂性的欠缺,創作制作思路僵化的弊病卻暴露無疑。不知拋卻“SONY”的光環,新索音樂的未來將會如何?
EMI步升
代表藝人:許巍,胡彥斌,靈感組合,花兒樂隊
EMI步升唱片的前身是上海藝風,而步升音樂則是上海藝風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合作發行公司。2003年,上海藝風與世界五大唱片之壹的EMI合作,成立EMI步升唱片。EMI成為又壹家在上海安家落戶的海外公司,另外步升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則全面代理EMI百代在內地的唱片發行。EMI步升立足上海,以上海原創音樂為主打,先後推出了本地的靈感組合,R&B新秀胡彥斌,Hip-Hop組合黑棒,新人趙默、郭淩霞等歌手。EMI步升著力打造通俗流行的青春偶像,鎖定20歲以下的年輕歌迷群體。另外EMI步升也是目前南方音樂的集中代表,因此在南方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北方地區。
除了上海本地音樂之外,2002年創作歌手許巍加盟旗下,發行了《時光*漫步》專輯。今年繼許巍之後EMI步升又簽下花兒樂隊,力圖借北派音樂擴充自身實力,在流行路線外多元化發展。借助海外大公司國際背景,在發行推廣和偶像路線上,EMI步升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就音樂來說,壹味迎合時尚所造成的底蘊不足,薄弱的上海制作力量等諸多問題,也是EMI步升的硬傷。
星工廠
代表藝人:景岡山,艾雨,林辰希
星工場起步於90年代中葉,曾經被業內認為是國內最有發展潛力的唱片公司。星工場最早為人們所熟知,是羅中旭《星光燦爛》的成功打造。羅馬尼亞音樂大獎的藝術肯定,與唱片在流行基調上的良好把握,都給羅中旭及星工場帶來了好評。當年星工場旗下藝人還有從孫楠、景岡山和新人唯嘉。在相當長壹段時期內,星工場發展壹直不溫不火。不過借助星工場參與影視劇的背景,公司的主流音樂很快得到了回報。旗下歌手孫楠終於在《不見不散》、《妳快回來》等影視劇主題曲中脫穎而出。在星工場的力捧下,孫楠成功坐上了內地壹號男歌手的頭把交椅。
2003年年初星工場壹口氣推出了孫楠、景岡山、艾雨、林辰希四張專輯,但卻未達到預期的捆綁效應。與其他主流唱片公司相比,星工場長久以來傳統的商業化定位卻造成了音樂上的滯後。缺乏音樂品牌的個性樹立,既不叫好也難叫座。
隨著“王牌”孫楠轉簽華納,羅中旭轉投天中,以及老歌手的紛紛淡出,星工場壹時少了領軍人物,在唱片業的競爭態勢中頗有些許落寞之感。目前星工場的方向也漸漸轉移到了孫楠、丁薇等歌手的演藝經營上,但其未來仍不容樂觀。
喜洋洋文化
代表人物:飄樂團 水木年華(已解約)
北京喜洋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DMVE)成立於1998年10月。曾發掘陳明、李春波的原中唱廣州企劃部主任陳梓秋揮師北上,壹手創辦喜洋洋唱片,當年在內地樂壇引起不小轟動。喜洋洋的副總經理張衛寧,則是原紅星生產社其下制作了《野花》、《執著》、《同桌的妳》、《回到拉薩》等經典歌曲的知名音樂人。喜洋洋以“給妳最好的本土音樂”為口號,左有陳梓秋,右有張衛寧,田震、零點樂隊紛紛招至麾下。當年憑借黃金陣容,喜洋洋是最被外界看好的唱片公司。另外,喜洋洋文化還涉足影視,廣告,喜洋洋影視部則成功發行過《瘋狂英語》和《那時花開》。
憑借著藝人的雄厚實力,田震、零點樂隊都分別推出了專輯。《震撼》更是與香港正東唱片合作,走亞洲推廣的路子。只是令人遺憾的是,喜洋洋在積聚的資本下並未乘勝追擊,音樂中規中矩,也無形間放棄了立誌創新掌握主動的先機。實力唱將黃綺珊的音樂定位曲高和寡,而對心跳男孩、周楚楚、清爽偶像組合的無序追捧,也給人東壹榔頭西壹棒的感覺。
而後喜洋洋唱片的契機得意於水木年華的誕生。從98年盧庚戌的《未來的未來》到01年水木年華的《壹生有妳》,校園民謠令喜洋洋煥然壹新。而楊嘉淞《秋天2002》的推出,給喜洋洋轉型民謠廠牌提供了最有力的時機。無奈,個中原因就此作罷。楊嘉凇也和零點、田震壹樣成為喜洋洋驛站裏的匆匆過客。目前喜洋洋旗下藝人有水木年華和艾斯卡爾,但曾號稱內地最大、資金最雄厚的原創唱片公司,輝煌霸業卻就此擱置下來。
大地唱片
代表藝人:廣智
大地唱片,最早由著名音樂人劉卓輝、黃小茂創辦於1992年,並在唱片業率先引入簽約制。1992年大地集合了內地最優秀的音樂班底制作了艾敬的《我的1997》,壹炮而紅,1994年《校園民謠1》合輯的推出更是取得了空前成功。意氣風發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帶著對於音樂的滿腔熱情,創造了90年代的校園民謠浪潮,壹代人青春的共鳴在大地的聲音中無限放大。《同桌的妳》、《睡在上鋪的兄弟》、《上班族》、《那天》這些經典歌曲為整個90年代打上了校園民謠的烙印,也使校園民謠成為大地唱片的代名詞,為中國流行樂壇留下了最為動人的壹筆。
90年代,三寶、劉暢、趙小園和洛兵被稱為大地的四駕馬車,推相繼出了潘勁東的《妳的明天會很美》、景崗山的《我的眼裏只有妳》等壹大批流行佳作,大地唱片在堅持人文性之余,同樣在商業遊刃有余。1995年大地唱片也以理想化的模式打造了創作歌手丁薇的《斷翅的蝴蝶》。
之後,大地唱片進入了漫長的“冬眠期”,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裏。直到世紀之初,香港唱片業的女強人林寶蓮重新出山,擔任大地唱片的總經理,開始招兵買馬。目前的大地唱片以新人為主,旗下歌手包括廣智、吳遙、蘇天琦等人,推出了新人廣智的同名唱片,並且除了再版《校園民謠》經典唱片之外,繼續制作新的《校園民謠階梯教室》合輯。雖然目前大地唱片仍延續著校園民謠路線,但卻都沒有取得太大的反響,歌手和公司實力也無法與當年同日而語。
鈦友文化
代表藝人:小柯,王箏,曹芳
北京鈦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是著名音樂人小柯和經紀人白小強聯手創辦的本土廠牌。小柯以其多年來從事音樂制作人的經驗和身份擔任了鈦友文化的音樂總監。從某種角度上說,小柯的音樂理解力、個人氣質與鈦友文化的音樂方向息息相關。鈦友文化以推薦優秀的新人新曲為主,其下歌手均為獨樹壹幟的創作型歌手。鈦友的音樂制作具有獨立廠牌的靈活性,音樂註重文藝個性與流行性的融合。目前公司的簽約藝人有小柯本人,新人王箏、曹芳和組合Happy King,兩年間已發表了《小柯2002》、《春風》、《黑色香水》、《光榮》四張專輯。不俗的音樂品質使新人王箏、曹芳等人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
但市場經驗和宣傳方式都是限制鈦友文化的最大障礙。小柯團隊及其對音樂性的堅持,都使新興的鈦友文化發展的有條不紊,在本土廠牌中占有壹席之地。
燈火文化
代表藝人:鄭鈞,彜人制造,李健
在與EMI百代約滿後,歌手鄭鈞自主創辦了“燈火文化”獨立品牌。作為燈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掌門人,鄭鈞認為“內地的原創音樂目前已有很紮實的基礎,完全有能力和任何地區的流行音樂‘叫板’”。燈火文化也力圖將商業賣點和藝術化進行完美的結合。鄭鈞是“燈火文化”旗下的第壹位藝人,2003年燈火文化推出了第壹張唱片,鄭鈞在寶麗金非池中時期錄制的翻唱專輯《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目前,除了鄭鈞本人,燈火文化的簽約歌手還有彜人制造和原水木年華的成員李健。
页:
[1]